汴京纪事二十首
宋刘子翚
天厩龙媒十万蹄,春池蹴踏浪花飞。
路人争看萧衙内,月下亲调御马归。
行路难
明谢榛
荀卿将入楚,范叔未归秦。
花鸟非乡国,悠悠行路人。
五言诗三首 其三
汉嵇康
俗人不可亲。松乔是可邻。何为秽浊间。动摇增垢尘。慷慨之远游。整驾俟良辰。轻举翔区外。濯翼扶桑津。徘徊戏灵岳。弹琴咏泰真。
沧水澡五藏。变化忽若神。恒娥进妙药。毛羽翕光新。一纵发开阳。俯视当路人。哀哉世间人。何足久托身。
东平周村驿观临川吴公题
宋贺铸
顿辔挥毫墨尚新,碧纱从此碧生尘。
可怜庭下长杨树,犹有清阴待路人。
茌平县西门邮亭废圃中有花名玉珑瑽枝叶与琼
元王蒙
何年碧海会琼仙,云制衣裳雪作钿。
醉锁素虬缠宝树,闲骑白凤下瑶天。
鹤林寺废空流水,后土祠荒起暮烟。
惭愧邮亭一株雪,春风犹得路人怜。
【原题】:
茌平县西门邮亭废圃中有花名玉珑瑽枝叶与琼花无异但花
蕊层生与叶相间远望如翠烟笼玉幽香扑人遂呼浊醪痛饮花
下陈令取纸笔索诗乘醉走
黄岩郑瀛子仙弱冠入太学五上书论时事以直闻
宋孙应时
分手三年不易逢,一觞淮海酹西风。
书生君独忧当世,末路人谁识此翁。
故国青山愁夜鹤,孤舟白发映秋蓬。
归欤束缚公车疏,努力豚蹄祝岁丰。
【原题】:
黄岩郑瀛子仙弱冠入太学五上书论时事以直闻於时老犹不衰客游海陵馆於余一月乃去作诗送之郑方谋少官田故有章末之戏
郭纶
宋苏轼
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
路人但觉骢马瘦,不知铁槊大如椽。
因言西方久不战,截发愿作万骑先。
我当凭轼与寓目,看君飞矢集蛮毡。
相和歌辞·阳春曲
唐温庭筠
云母空窗晓烟薄,香昏龙气凝辉阁。霏霏雾雨杏花天,
帘外春威著罗幕。曲栏伏槛金麒麟,沙苑芳郊连翠茵。
厩马何能啮芳草,路人不敢随流尘。
迎銮曲(十首)
明边贡
绿柳阴中显柘黄,路人争说是君王。
只为荐新供寝庙,水边终日打鱼忙。
三拍
宋文天祥
三年奔走空皮骨,三年笛里关山月。
中天月色好谁看,豺狼塞路人烟绝。
寒刮肌肤北风利,牛马毛零缩如蝟。
塞上风云接地阴,咫尺但愁雷雨至。
鹧鸪天 场州平山堂,今为八哈师所居
元李齐贤
乐府曾知有此堂。路人犹解说欧阳。堂前杨柳经摇落,壁上龙蛇逸杳茫。云澹泞,月荒凉。感今怀古欲沾裳。胡僧可是无情物,毳衲蒙头入睡
望思台
唐汪遵
不忧家国任奸臣,骨肉翻为蓦路人。
巫蛊事行冤莫雪,九层徒筑见无因。
缘识
宋宋太宗
经到玄科大法中,先持道德济阴功。
三清有路人难到,但守虚无一迳同。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
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
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点评〗
这首诗注重塑造形象,贴近生活,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陈志明)
望九华山
唐柴夔
九华如剑插云霓,青霭连空望欲迷。北截吴门疑地尽,
南连楚界觉天低。龙池水蘸中秋月,石路人攀上汉梯。
惆怅旧游无复到,会须登此出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