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诗词网

写春天的梅花诗句 古诗

送刘成道旅游


赵汝回

从军不愿赏,归补万松栽。
独作渔樵计,安知婚嫁催。
江船深夜月,山驿小春梅。
老境诗间淡,孤吟荐一杯。


春日雪以回文绝句呈张荐权德舆


潘孟阳

春梅杂落雪,发树几花开。真须尽兴饮,仁里愿同来。


重阳后绝句五首


方回

九月重阳菊未开,十月小春梅又来。
赏过日长添一线,一瓶菊伴一瓶梅。


次韵陈兹明五绝句


史弥宁

小春梅玉点烟村,花信从今第一番。
缘底吟窗印疏影,梢梢偃月破黄昏。


寄情


白居易

灼灼早春梅,东南枝最早。
持来玩未足,花向手中老。
芳香销掌握,怅望生怀抱。
岂无后开花,念此先开好。


宣州杂诗二十首


梅尧臣

三洲滩口急,两水渡头来。
下过桓彝宅,上通严子台。
潺湲泻寒月,晃漾照春梅。
白鹭惊起处,鱼多见底回。


竹素山房小饮南徐唐正方善歌吴伶以长箫和之


仇远

少时闻箫白玉台,一曲未终丹凤来。
金濑空明秋水浅,妙音久不闻蓬莱。
吴下老伶燕中回,能以北腔歌落梅。
红尘筝笛耳一洗,便觉箜篌愤抑琵琶哀。
朱方臞仙古音律,宫长羽短随剪裁。
小春梅柳参差开,肯待羯鼓花奴催。
我辈钟情忘尔汝,浊醪妙理惟醱醅。
晚风吹寒夕阳下,有酒不饮令人咍。
今人青眼映山水,古人白骨生莓苔,
不如相聚常衔杯。呜呼五公七相安在哉,
不如相聚常衔杯。

【原题】:
竹素山房小饮南徐唐正方善歌吴伶以长箫和之客以凤凰台上忆吹箫分韵予得台字

用韵答厉辅卿二首


洪咨夔

南北锦一住,东西岩屡登。
报春梅有信,送酒鹊无凭。
之子能相过,诗名不浪称。
漉冰烹小凤,爽思为渠增。



周文璞

春梅避石开。


壶中天/念奴娇


无名氏

古来稀有,只闻道、是个人生七十。还遇小春梅蕊绽,对景装排绮席。云帔拖霞,朱颜晕酒,瑞气明南极。瑶池欢宴,玉杯争劝琼液。堪羡玉叶名郎,天潢毓秀,梧竹生标格。百万貔貅归总押,霸气豪无敌。藩屏皇家,荣封寿母,名著金闺籍。融融液液,共看桃结佳实。


金山岭


范成大

阪峻身频偃,崖深首屡回。
云浮平地出,路拂半天来。
但阅关山过,都忘岁月催。
湘南初上马,犹插早春梅。


暮秋江上逢端州朱使君诗以申饯


祖无择

奕叶清棻远,夫君素履恢。
人皆推世德,我亦爱卿材。
新命一麾守,长途万城来。
画船江雨暗,红旆海风开。
服岭先声浃,编甿美化该。
此行真邂逅,几日共沿洄。
去矣瞻仙棹,依然对酒杯。
前程如见忆,为寄早春梅。


次韵答马中玉三首


黄庭坚

仁气已蒸全楚尽,同云欲合暮江前。
争春梅柳无三月,对雪樽罍属二天。


晖过太常博士宅


汤显祖

太常东署中,五年足栖集。
南风多爽昪,春梅未湫湿。
儿子此生成,琴书此敦习。
逼迫徙詹事,后者来何急。
出门别井灶,致词如欲泣。
临去几回首,向后恒过入。
昔作主人居,今向宾阶揖。
已悲题字灭,稍呀新堂葺。
触迹有思存,循年真怅悒。
旧隶犹瞻叩,比邻都问及。
坐深难可留,檐庭去犹立。
百年浑似此,前人互通执。
弱心诚自嗤,怀来非可戢。


警幻仙姑赋


曹雪芹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
但行处,鸟惊庭树;
将到时,影度回廊。
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
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
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
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
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
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
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
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
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
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
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
羡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
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
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
其素若何?春梅绽雪。
其洁若何,秋菊被霜。
其静若何,松生空谷。
其艳若何,霞映澄塘。
其文若何,龙游曲沼。
其神若何,月射寒江。
应惭西子,实愧王嫱。
奇矣哉!
生于孰地,来自何方?
信矣乎!
瑶池不二,紫府无双。
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注释】:

[评介]“警幻仙姑”是曹雪芹采取浪漫主义的手法,虚构出来的艺术形象。在她的引导下,贾宝玉梦游了她所管辖的太虚幻境,看到了金陵十二钗册子,听到了《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作者借仙境演绎现实,向人们暗示了四大家族衰败的结局,以及贾宝玉不可挽回地走向反封建的叛逆道路。“警幻仙姑”本来是受了荣、宁二公之灵的嘱托,要引导劝诱宝玉“入于正路”的。她引宝玉前来,“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要他“改司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但结果适得其反,宝玉仍然入了“迷津”,成为封建正统的叛逆者。

作者并没有把这位神话世界的主宰者写得象人间的统治者那样严肃、凶恶、虚伪,相反在曹雪芹的笔下,仙姑的容貌是那样美丽,体态是那样袅娜,性情是那样温柔,品格是那样诚挚。她“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敢于谈“情”说“爱”,具有现实生活中女性的一切美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民主思想,表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作者虚构“太虚幻境”,一方面是为了逃脱当时的文字狱,故意给作品蒙上一层迷离恍惚的面纱,另方面也是作品艺术结构的需要,作者通过警幻仙姑引出《红楼梦》十二支曲,这对于全书错纵复杂的故事情节起到了隐示作用。有的人认为“太虚幻境”是作者宿命论的反映,这显然是一种曲解。按照这个观点去解释《红楼梦》,那就成了一部宣传因果报应的迷信书了,哪里还谈得上它是一部形象的封建社会的没落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