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月夜寄荆南熊侍御
唐武元衡
南依刘表北刘琨,征战年年箫鼓喧。
云雨一乖千万里,长城秋月洞庭猿。
送李侍郎迥秀薛长史季昶同赋得水字
唐张说
汉郡接胡庭,幽并对烽垒。旌旗按部曲,文武惟卿士。
薛公善筹画,李相威边鄙。中冀分两河,长城各万里。
藉马黄花塞,蒐兵白狼水。胜敌在安人,为君汗青史。
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疲马
唐刘长卿
玄黄一疲马,筋力尽胡尘。骧首北风夕,徘徊鸣向人。
谁怜弃置久,却与驽骀亲。犹恋长城外,青青寒草春。
赞德上越国公杨素
隋陈子良
君侯称上宰,命世挺才英。本超骐骥足,复蕴风云情。
摅藻掞锦绮,育德润瑶琼。已踵四知举,非无三杰名。
济世同舟楫,匡政本阿衡。雍容入青琐,肃穆侍丹楹。
桂宫擅鸣佩,槐路独飞缨。高门罗虎戟,绮阁丽雕甍。
金樽酌湛湛,歌扇掩盈盈。匈奴轶燕蓟,烽火照幽并。
天子命薄伐,受脤事专征。七德播雄略,十万骋行兵。
雁行蔽虏甸,鱼贯出长城。交河方饮马,瀚海盛扬旌。
拔剑倚天外,蒙犀辉日精。弯弧穿伏石,挥戈斩大鲸。
鼓鼙朝作气,刁斗夜偏鸣。六郡多壮士,三边岂足平。
岭云朝合阵,山月夜临营。胡尘暗马色,芳树动笳声。
关云未尽散,塞雾常自生。川长蔓草绿,峰迥杂花明。
小人愧王氏,雕文惭马卿。滥此叨书记,何以谢过荣。
高山徒仰止,终是恨才轻。
盘车图
元王冕
忆昔常过居庸关,关中流水声潺潺。
雪花飞寒大如席,白色粲烂西南山。
山家野店隐烟雾,水榭云楼有幽趣。
汉家封侯已消磨,秦时长城作行路。
天险不设南北通,风俗一混归鸿蒙。
今人不解古时事,使我感慨心忡忡。
滦水城头无苜蓿,马驴尽食江南粟。
八月九月朔风高,更有饥鹰啄人肉。
太平时节无烽尘,金舆玉辇从时巡。
关南关北草色新,四海贡赋来相亲。
大车连属小车侣,雪地冰天无险阻。
玉帛谷粟取不穷,诛求那信人民苦。
书生潦倒家无储,凄凉忽见盘车图。
侧身怅望长嗟吁,天子亦念东南隅。
朝饮马送陈子出塞
明李梦阳
朝饮马,夕饮马,水咸草枯马不食,行人痛哭长城下。
城边白骨借问谁?云是今年筑城者。
但道辞家别六亲,宁知九死无还身。
不惜身为城下土,所恨功成赏别人。
去年贼掠开山县,黑山血迸单于箭。
万里黄尘哭震天,城门昼闭无人战。
今年下令修筑边,丁夫半死长城前。
城南城北秋草白,愁云日暮鸣胡鞭。
沧海行
宋李吕
沧海有船不可流,痴人求仙死不悟。
儿郎断乳能几时,忍令万里投蛟螭。
儿牵母衣抱父泣,文书催行星火急。
楼船一去更不归,至今思家朝夜啼。
人生不禁别离苦,但得生存犹一处。
君不见咸阳百万家,长城白骨埋泥沙。
感遇·之九
唐陈子昂
圣人秘元命。
惧世乱其真。
如何嵩公辈。
诙谲误时人。
先天诚为美。
阶乱祸谁因。
长城备胡寇。
嬴祸发其亲。
赤精既迷汉。
子年何救秦。
去去桃李花。
多言死如麻。
【注释】:
诙( 一作谈 )谲误时人。
题汪水云诗卷
宋曾顺孙
道人东鲁旧儒生,短褐翛然独自行。
禾黍离离悲故国,风沙漠漠度长城。
琴音不忍移南操,诗卷犹能续北征。
如此金台君拂袖,水天云阔去留轻。
奉和始平公忆东平
宋司马光
相印东临汶水阳,两看春叶与秋霜。
登山置酒延邹湛,上马回鞭问葛强。
溪竹低垂寒滴翠,露荷相倚净交香。
宵衣深念长城固,肯待从容傲醉乡。
南衙寺会宿王鲍二同年
宋张舜民
遍走长城塞,归由舜阪头。
榜中千里骏,天外二星流。
花月仍寒雨,关河逼寺楼。
宁知十年后,此地并衾裯。
秦家行
宋无名氏
彗孛飞光照天地,九天瓦裂屯冤气。鬼哭声声怨赵高,
宫花滴尽扶苏泪。祸起萧墙不知戢,羽书催筑长城急。
剑上忠臣血未干,沛公已向函关入。
师安抚生日
宋晁公溯
鼻祖始谋远,承家积庆长。
青霜元不坠,玉树久逾芳。
气验三嵎秀,祥占五世昌。
向来蜀父老,久忆汉文章。
试问风骚将,谁登翰墨场。
浮云玉垒变,秋草墨池荒。
大雅沦金石,斯文厌秕糠。
九成方命舜,三变必兴唐。
东壁初观象,南箕果降光。
终当荐清庙,始验山崑冈。
世喜韶音在,人皆肉味忘。
遥闻望帝国,重立郑公乡。
议论看前辈,春秋守素王。
谈经追服杜,下笔逼班扬。
价重连城璧,功高治水航。
词源倾滟澦,才刃剧干将。
思涌辞穿月,文成字挟霜。
高明齐日观,豪健敌风樯。
不但垂金薤,方期兆玉璜。
径宜排稷下,不用奏阿房。
退草三千牍,深窥数仞墙。
多闻正科斗,博识辨商羊。
乡党尊王烈,交游说郑庄。
弦歌化邹鲁,文物见成康。
壮岁观周乐,昭时笑楚狂。
风尘天下辙,日月魏月梁。
星列桥门外,霜寒璧水傍。
应书随汉传,鼓箧上虞庠。
大策先多士,高谈兀老苍。
诸儒甘折角,宗伯许升堂。
擢秀联龙虎,凌霄翳凤凰。
西黉聊偃息,北海暂徊翔。
绛帐师儒室,青衿弟子行。
至音消郑卫,俗学起膏肓。
德业方天纵,才名故日彰。
筑岩宜梦说,负鼎可干汤。
宪古兴华旦,蒐儒列奉常。
鲁宫传礼乐,赵铎应宫商。
金纳诸侯酎,郊崇上帝觞。
朝仪修草具,庙乐纪芝房。
方刺封中制,将方岱岳祊。
守邦严典礼,范俗正堤防。
恩赐尚书舄,班齐骑省郎。
明光联执戟,建礼入含香。
鸣下趋文陛,垂绅拱御床。
天临豸冠动,风凛兽樽凉。
禁省吟红药,朝廷少皂囊。
忧时惟贾傅,疾恶甚张纲。
伏阁曾留谏,埋轮讵畏强。
忠言深慷慨,直气欻飞扬。
屡乞开宣室,常思请尚方。
马皆贪立仗,凤独见朝阳。
直道难容黯,群臣惜渡湘。
虚心忘宠辱,知命信行藏。
徼道森长乐,周庐肃未央。
赘衣重入侍,交戟俨开张。
地有长城固,时无宝瑟僵。
鸣銮思禹穴,飞旆入雷塘。
仗狩崆峒远,旌垂少海黄。
方资清宿卫,乃遽释轩裳。
负郭俄回驾,专城再耀铓。
化移江北枳,讼决召南棠。
已去浮江虎,潜躯避境蝗。
使车更刺举,夷路看腾骧。
未即归前席。还闻出护羌。
不通五尺道,坐富十年粮。
念昔东南帝,多兴楚越疆。
聚星占晋国,厌气走秦皇。
往者何劳继,今王未旺易量。
布书垂象魏,仄席在岩廊。
大业虽中偾,神谋正外攘。
会须擒颉利,方拟殄烧当。
宇宙依秦树,山河接汶篁。
再令宫禁肃,必赖股肱良。
岂久留乘塞,行看入奉璋。
无安都护府,亟趣舍人装。
有客弹长铗,终年窃太仓。
乘龙安敢望,飞凤果为祥。
贪禄难投帻,登堂阻奉觞。
遥期千岁寿,坐见海生桑。
骢马驱
隋江总
长城兵气寒。
饮马讵为难。
暂解青丝辔。
行歇镂衢鞍。
白登围转急。
黄河冻不干。
万里朝飞电。
论功易走丸。
饮马长城窟行
魏晋陈琳
饮马长城窟,
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
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
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
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
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
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
便嫁莫留住。
善待新姑嫜,
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
君今出语一何鄙?
身在祸难中,
何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举,
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
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
慊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
贱妾何能久自全?
秦王朝驱使千万名役卒修筑万里长城,残酷而无节制,使无数民众被折磨至死。这段历史,曾激起后代许多诗人的愤怒和感伤。而直接摹写长城造成民间痛苦的诗篇,陈琳这一首,就现存的作品来说,要算是最早的。
郦道元《水经注》说“余至长城,其下有泉窟,可饮马,古诗《饮马长城窟行》,信不虚也。”诗的首句着题,也可以说点出环境特征,第二句以“水寒伤马骨”,渲染边地苦寒,则难以久留的思归之心已在言外。这个开头既简捷又含蓄。下文便是蕴含之意的坦露,一位役卒终于忍无可忍地对监管修筑长城的官吏说:到了服役期满,请千万不要延误我们太原役卒的归期。从这个请求中,可以看出其归心之切,也透露了“稽留”乃往日常有之事,甚至眼前已经看到又将“稽留”的迹象,若不如此,岂敢凭空道来。所以钟惺“怨甚”(《古诗归》二字评这句话,是很能发掘这话中之话的。。官吏回答说:官府的事自有期限,举起手中的夯和着号子快干吧!一派官腔,也是话中有话。只此两句,气焰、嘴脸,如在眼前。那役卒看此情景,听此言语,也愤愤地回敬了两句:男子汉宁可刀来剑去战死疆场,怎能这样窝窝囊囊,遥遥无期地做苦役呢!以上“三层往复之辞,第一层用明点,下二层皆用暗递,为久筑难归立案,文势一顿”(张荫嘉《古诗赏析》)。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如此“官作”,何时竣工?再加上如此官吏,更是归期无望。也正因这样,才造成“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古时凡妇人独居者,皆可称“寡妇”。两个“多”字,强调地概括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境遇。这四句诗,不脱不粘,似是剧中的“旁白”,巧妙地将希望转至绝望,由个别推向一般,由“健少”而连及“内舍”,从而大大地开拓了作品反映的生活面。这对于了解人物的思想活动,乃其所产生的现实基础,对于勾连上下内容,都是很重要的。
“作书与内舍”,便是上述思想的延伸。“便嫁”三句,是那位役卒的寄书之辞。首先劝其“嫁”,而后交代她好好侍奉新的公婆,这无疑是希望她能得到新的融洽的家庭生活,最后还恳求她能常常念起往日丈夫(即役卒自己)。第一句,明确果断;二三两句,又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出其善良的心地,与难忘的情爱。这矛盾的语言藏着归期无日、必死边地的绝望。藏而不露,亦是为了体贴对方。“书”中三句,第一句为主,后两句则是以此为前提而生发出来的。所以妻子”报书往边地“,便抓住主旨,直指丈夫出言粗俗无理,“今”字暗示往日不曾如此。语嗔情坚,其心自见,一语道尽,余皆无须赘言。“身在”六句,上役卒再次寄书,就自己的“出语”,与妻子的指责,作进一步解释。头两句说自己身在祸难之中,为什么还要留住别人家的子女(指其妻)受苦呢?接着四句是化用秦时民歌――“生男慎勿举(养育),生女哺(喂食)用脯(干肉)。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其用意是以群体的命运,暗示自己的“祸难”,自己的结局。因此,前言虽“鄙”,亦出无奈,其情之苦,其心之善,郭不可察,何况其妻呢!妻子也确实理解了,感动了,这从再次报书中可以看出。她说:我自从与你成婚,随后你就服役边地,这种日子当然令人失望怨恨,但是,情愿相连,两地一心,这始终不变的。如今明知你在边地受苦,我又岂能久于人间!虽己以死相许,但对丈夫的结局终不忍直言,只以“苦”字代之,既回肠九曲,又言辞得体。
本诗采取了点面结合、以点为主的手法,诗中既有广阔的图景,更有具体细腻的描绘,两者相互引发,概括而深刻地反映了“筑怨兴徭九千里”,所酿成的社会的和家庭的悲剧,显示了作者驾御题材的能力。诗中人物的思想活动,均以对话的手法逐步展开,而对话的形式又巧于变化,这一点是深得前人称赞的。谭元春说:“问答时藏时露,渡关不觉为妙”(《古诗归》)。沈德潜说:“无问答之痕,而神理井然”(《古诗源》)。不仅如此,语言也很有特色,役卒对差吏的刚毅、愤慨之词,和对妻子那种恩爱难断、又不得不断的寄语,都表现了感情的复杂性,和性格的丰富性;妻子那一番委婉缠绵而又斩钉截铁的话语,则写出了她纯洁坚贞的深情;就是那差吏不多的两句话,也活画出其可憎的面目。如此“奇作”的出现,除了作者的才华与技巧之外,似乎还应该指出,它与诗人对当时连年战乱、“人民死丧略尽”的现实的了解,对人民命运的同情与关注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那么本诗的现实意义,也是不可忽略的。 (赵其钧)
----引自"国学网站"[url=http://www.guoxue.com]http://www.guoxue.com[/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