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内记藻侍者
宋释智愚
当年济北辞黄檗,索火之机屈未伸。
今日子孙开活眼,老南元是读书人。
金陵杂兴二百首
宋苏泂
钟山窈窕转龙身,小屋低松次第新。
试觅定林依旧在,只无当日读书人。
金粉泪(56首)
现代陈独秀
珊珊媚骨吴兴体,书法由来见性真。
不识恩仇识权位,古今如此读书人。
在唐安郡圃作
宋李壁
当年张李国长城,翻向天涯问大钧。
争似圣朝公道在,庙堂端要读书人。
偶见
宋仇远
诗囊剑术走风尘,要买桑麻二顷春。
可笑田连阡陌者,元非识字读书人。
望终南春雪
唐李子卿
山势抱西秦,初年瑞雪频。色摇鹑野霁,影落凤城春。
辉耀银峰逼,晶明玉树亲。尚寒由气劲,不夜为光新。
荆岫全疑近,昆丘宛合邻。馀辉倘可借,回照读书人。
寄鞋袜
宋士人妻
细袜宫鞋巧样新,殷勤寄语读书人。
好将稳步青云上,莫向平康漫惹尘。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十二首
宋方回
歙州民与睦州民,比似吴儿大较贫。
为问山中有何好,山中剩有读书人。
读书吟示铉
宋彭龟年
吾闻读书人,惜气胜惜金。
累累如贯珠,其声和且平。
忽然低复昂,似绝反可听。
有时静以默,想见紬绎深。
心潜与理会,不觉咏叹淫。
昨夕汝读书,历响惊四邻。
方其气盛时,声能乱狂霖。
倏忽气已竭,口亦遂绝吟。
体疲神自昏,思虑那得清。
定能更隽永,温故而知新。
永歌诗有味,三复意转精。
勉汝讽诵余,且学思深湛。
胡人牧
宋苏颂
牧羊山下动成群,啮草眠沙浅水滨。
自免触藩羸角困,应无挟策读书人。
毡裘冬猎千皮富,湩酪朝中百品珍。
生计不赢衣食足,土风犹似茹毛纯。
送八兄
宋张栻
弥旬积雨穗生耳,冬壑未渠收潦水。
围炉情话政尔佳,乃复归舟行万里。
三年百感卧湘城,风急鹡鴒原上情。
岂地他人意独真,每觉办语温如春。
少年锐气凌八区,晚以乐义称乡闾。
闻人有急若己如,天报两子双明珠。
小隐卜筑兰溪边,修篁乔木今参天。
是非荣辱不到处,卷书一榻清昼眠。
人言寿骨隐修眉,庆事鼎鼎供期颐。
岂惟宗族托轨范,政倚晚节增光辉。
有弟有弟复何为,杜门读书人谓痴。
入山未遂扫松原,江头独立送归时。
车武子宅
宋王齐愈
儒生骨朽名犹在,高塚相望已乱真。
只认夜深萤聚处,便应泉下读书人。
山雨
宋文同
山雨洒春城,潗潗声颇急。
窗下读书人,横编揭阴湿。
高鸢饿独叫,远燕寒双入。
南园有桃杏,尽抱群梢泣。
下第有怀亲友
唐许浑
万山晴雪九衢尘,何处风光寄梦频。花盛庾园携酒客,
草深颜巷读书人。征帆又过湘南月,旅馆还悲渭水春。
无限别情多病后,杜陵寥落在漳滨。
书院二小松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注释】: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本题。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者说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是实写。“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和李贺的“远望齐州九点烟”的“点”字、有同一机杼之妙。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定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俗的天籁,如储光羲《石子松》诗的“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如顾况《千松岭》诗的“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从此静窗闻细韵”,李群玉诗的第三句可能从前人诗句中得到过启发,但又别开生面。庭院里的两株小松,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而只能细韵轻送了。“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仍然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琴声长伴读书人”,结句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这样,四句诗脉络一贯,句连意圆,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
(李元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