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云龙张氏山居
宋贺铸
昔闻张逸民,卜筑云龙山。
东望结遐想,喜得彭城官。
一语定襟契,宛如平生欢。
招携属休沐,投此萝薜间。
女仆候门巷,青袿双翠鬟。
苏斋轩户明,饼火焚椒兰。
宝墨鬼神护,清诗冰玉寒。
森然拱檐溜,架石排琅玕。
东趋放鹤亭,磴道披茅菅。
指顾百村落,炊烟林莽间。
日脚洒平陆,两山如断环。
凄风振晚叶,坐怯衣裘单。
引领紫霄极,飘颻如可干。
缅怀眉山公,五马来游盘。
酣兴走颠笔,苍崖即鑱刊。
午年仲冬月,雪野云弥漫。
扫石坐舒啸,惠泉烹凤团。
当时诧盛集,千古陋逵安。
俛仰迹遂陈,斯人久泥蟠。
我来後千日,逸躅何由攀。
遇胜不能赋,俯寻尘路还。
山英移未勒,时款白云关。
庆宫春/高阳台
宋姜夔
双桨莼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那回归去,荡云雪、孤舟夜发。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采香径里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谁答。垂虹西望,飘然引去,此兴平生难遏。酒醒波远,政凝想、明珰素袜。如今安在,唯有阑干,伴人一霎。
小铜屏铸渊明归去诗并坡和章以赠子华侑以绝
宋陆文圭
五斗区区肯折腰,眉山早计不如陶。
小屏一枕不乡梦,五柳门前月正高。
【原题】:
小铜屏铸渊明归去诗并坡和章以赠子华侑以绝句
挽横海曾朝议
宋王义山
父子眉山多一苏,衣冠盛事再堪图。
岫云懒出官情薄,霖雨未成舆望孤。
横海仅存遗藁在,临川有此老师无。
瓣香久欠南丰敬,东望灵车天一隅。
庆宫春·双浆莼波
宋姜夔
双浆莼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
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
那回归去,荡云雪,孤舟夜发。
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
采香径里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谁答。
垂虹西望,飘然引去,此兴平生难遏。
酒醒波远,政凝想、明珰素袜。
如今安在,唯有栏杆,伴人一霎。
【注释】:
原序:绍熙辛亥除夕,予别石湖归吴兴,雪后夜过垂虹,尝赋诗云:「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后五年冬,复与俞商卿、张平甫、铦(音xian1)朴翁自封禺同载诣梁溪,道经吴松,山寒天迥,云浪四合,中夕相呼步垂虹,星斗下垂,错杂渔火,朔吹凛凛,卮酒不能支,朴翁以衾自缠,犹相与行吟,因赋此阕,盖过旬涂稿乃定。朴翁咎予无益,然意所耽不能自已也。平甫、商卿、朴翁皆工于诗,所出奇诡,予亦强追逐之。此行既归,各得五十馀解。
词有小序述写作缘起。它首先追叙了绍熙二年辛亥(1191)除夕,作者从范成大苏州石湖别墅乘船回湖州家中,雪夜过垂虹桥即兴赋诗的情景。诗即《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绝句 ,“笠泽茫茫雁影微”是其中的一首。当时伴随诗人的还有范成大所赠侍女小红,故又有《过垂虹》一首云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 ,回首烟波十四桥。”五年以后,庆元二年(1196)冬,作者自封禺(二山名,在今浙江德清县西南)东诣梁溪(今无锡)张鉴别墅,行程是由苕溪入太湖经吴松江,沿运河至无锡,方向正与前次相反 ,同往者有张鉴(平甫)、俞灏(商卿)、葛天民(朴翁,为僧名义铦),这次又是夜过吴松江 ,到垂虹桥,且顶风漫步桥上,因赋此词,后经十多天反复修改定稿。这次再游垂虹,小红未同行,范成大逝去已三载。从小序看,这首词是一首写景纪游之词,但从全词看,则兼有伤逝、怀古、怀人等多重内容 。此词的妙处正在将多重主旨溶成一片,复杂含混,意蕴丰厚。
上片开篇便描绘出一幅凌寒荡舟的广阔画面:飘浮着莼菜的水面,双桨划动;松风时送雨点,冷凝在蓑笠上;暮霭渐渐笼罩湖上,令人生愁。起三句“莼波”、“松雨” 、“暮愁”,或语新意工,或情景交融,“渐”字写出时间的推移 ,“空阔”则展示出境界的深广,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清旷高远的基调。以下三句继写湖面景象:沙鸥在湖上盘旋飞翔,仿佛要为“我”落下,却又背人转向,远远掠过树梢。沙鸥亲切可爱之情态毕现。因为故地重游,所以称这些水鸟为“盟鸥”(和“我”有旧交的鸥鸟。)后三句忽尔转到五年前雪夜荡舟的情景:“那回归去,荡云雪、孤舟夜发”,正是:“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眼前隐约出现的不又是那重叠蜿蜒的远山?这是旧梦重温么?然而当年的人又到何处去了?结句“伤心重见”三句,挽合今昔,感慨遥深。“依约眉山,黛痕低压”,将太湖远处的青山,比作女子的黛眉,不是无缘无故作形似之语,而显然有伤逝怀人的情绪。所谓伤逝怀人,则可能既有对友人范成大的追念,又有对范成大所赠歌妓小红的想念,而且还似有对合肥情侣的深深思念(正是是年正月,词人与合肥情侣惜别,于今有近一年矣。)。朦胧迷离,曲尽其妙。
下片过拍写船过采香径。这是香山旁的小溪,据《吴郡志》:“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 。今自灵岩望之 ,一水直知矢,故俗又称箭径。”面对这历史古迹,最易引发人的思古之幽情 ,“嗟叹之不足 ,故永歌之。”“老子婆娑(犹徘徊),自歌谁答 。”对照“那回归去”的情景——“自作新词韵最娇 ,小红低唱我吹箫”,如今老夫我对山川歌舞,有谁应答?仍与上片结句伤逝情绪一脉相承。西望是垂虹桥,它建于北宋庆历年间,东西长千余尺,前临太湖,横截吴江,河光海气 ,荡漾一色,称三吴绝景,以其上有垂虹亭,故名。船过垂虹,也就成为这一路兴致的高潮所在。从“此兴平生难遏”一句看,这里的“飘然引去”之乐,实兼今昔言之。这一夜船抵垂虹时,作者曾以“卮酒”袪寒助兴,在他“飘然引去”时,未尝不回想那回“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的难以忘怀的情景。从而,当其“酒醒波远”后,不免黯然神伤 。“政(正)凝想、明珰(耳坠)素袜。” “明珰素袜”借指美人。曹植《洛神赋》有“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 ”句 。这里“明珰素袜”所代的美人,联系“采香径里春寒”句,似指吴宫西子,而联系“那回归去 ”,又似指小红。还可能是远隔千里,年初与自己依依惜别的合肥情侣。其妙正在于怀古与思念之情合一,又不说明,反令人神远。末三句即以“如今安在”四字提唱 ,“唯有阑干 ,伴人一霎”一叹作答,指出千古兴衰、今昔哀乐,犹如一梦,由怀想跌到眼前,收束有力。而伤怀幽怨,余味不尽。
此词虽然有浓厚的伤逝怀昔之情和具体的人事背景,但作者一概不直抒,不明说,只于一路景物描写之中自然带出,并将它与怀古之情合并写来,只觉清幽空灵,蕴藉含蓄。即如郭麐所谓“一洗华靡,独标清渏,如瘦石孤花 ,清笙幽磬,入其境者疑有仙灵,闻其声者人人自远。”(《灵芬·馆词话》)。从小序看,这一夜同游共四人,且相呼步行于垂虹桥,观看星斗渔火,而词中却绝少征实描写。惟致力刻画在这云压青山、暮愁渐满的太湖之上、垂虹亭畔飘然不群,放歌抒怀的词人自我形象,颇有遗世独立之感。
题蛾眉亭用内翰沈公韵
宋吴芾
几多去棹与来帆,竞利奔名一水间。
应怪行人浑不悟,临流长是蹙眉山。
赠史康时二首
宋李洪
史侯眉山英,壮岁陪戎旃。
胸蟠九云梦,笔倒三峡泉。
封侯直易尔,唾手平幽燕。
相国昔分陕,幕府罗隽贤。
公於二三子,肮脏孰差肩。
纶巾白羽扇,谈笑清渭汧。
功名晚蹉跎,肯著祖逖鞭。
南游上会稽,却泛洞庭船。
九嶷多隐逸,千里跨马鞯。
邂逅阖闾城,倾盖欣忘年。
诵我阮籍诗,三叹涕泗涟。
客怀已趣装,握手临道边。
归欤指衡麓,未办买山钱。
他年遇回雁,寄我湘中篇。
祷雨作
宋高定子
诗到眉山自一家,也将正命摄於邪。
巧裁大涤天成景,戏咏庭蛟与洞鸦。
调笑令·归晚
宋李吕
归晚。思何限。玉坠金偏云鬓乱。伤春谁作嬉游伴。只有飞来花片。几回愁映眉山远。总被东风惊散。
诉衷情·建章宫殿晚生寒
宋曾觌
建章宫殿晚生寒。飞雪点朱阑。舞腰缓随檀板,轻絮殢春闲。愁思乱,酒肠悭。漏将残。玉人今夜,滴粉搓酥,应敛眉山。
江州司马安君挽诗
宋魏了翁
当年风雨脊令原,共挈兇颅奏凯旋。
弄破峨眉山月影,慵移湓浦荻花舡。
浮云都似梦中觉,妙句犹於身后传。
肠断美人湘水隔,凭鸿寄泪识新阡。
鹧鸪天 为朱氏小妓绣莲赋三首
元张翥
半臂京绡稳称身。玉为颜面水为神。一痕头导分云绾,两点眉山入翠颦。丹杏小,碧桃新。雏莺恰啭上林春。平生惯是听歌耳,除却莲儿只一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周啸天)
临江仙·遍地残花庭院静
宋杜安世
遍地残花庭院静,流莺对对相过。万条风柳间婆娑。樱桃初弄色,萱草自成窠。早是芳菲时节晚,追游期会无多。眉山敛翠近秋波。日长初睡起,愁与病相和。
赠碧眼相士
宋文天祥
苍苍垂天云,灵照行下土。
秋江浸草木,鱼暇历可数。
眉山老麻衣,偷入此阿堵。
色界只点头,从人道吾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