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月下裁衣图
明陈继
香帏风卷月团团,睡起裁衣思万端。
秋叶未红金剪冷,玉门关外不胜寒。
闺怨
唐戴叔伦
看花无语泪如倾,多少春风怨别情。
不识玉门关外路,梦中昨夜到边城。
送王成之中书舍人使虏
宋杨万里
帝遣唐朝第一人,玉门关外赐金银。
使星芒动梅花早,汉月光垂塞草春。
故国山河迎诏旨,中原父老识词臣。
十分宣慰华戎了,归为君王转大钧。
庚戌秋纪事三首
明吴国伦
天威赫赫震离宫,极目郊关万室空。
整旅未申司马法,捷书频请贰师功。
玉门关险无传檄,武库兵陈已挂弓。
自是汉家饶王气,诸陵依旧朔云中。
金陵怀古
宋释斯植
天津桥上望,如在玉门关。
月过东西浦,江分远近山。
凄凉三尺墓,兴废六朝间。
千古登临地,寒潮自往还。
咏史诗·玉门关
唐胡曾
西戎不敢过天山,定远功成白马闲。
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
塞上曲
宋陆游
三尺铁如意,一枝玉马鞭,笑把出门去,万里行无前。
当道何崔嵬,云是玉门关。
方当置屯守,征人何时还?马色如杂花,铠光若流水;肃肃不敢哗,遥望但尘起。
日落戍火青,烟重塞垣紫。
回首五湖秋,西风开芡觜。
姑孰道中见梅花
明程嘉燧
燕南蓟北限春光,瞥见江梅剧断肠。
花被雪禁犹黯淡,影遭风横正郎当。
斜临官道窥邮骑,开傍旗亭扑酒香。
才是玉门关外客,莫凭羌苗诉昏黄。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
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困七日。
【简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评析】:
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
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
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这末了四句与诗人《春思》中的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同一笔调。而“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又与王昌龄
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同步。
the moon at the fortified pass
the bright moon lifts from the mountain of heaven
in an infinite haze of cloud and sea,
and the wind, that has come a thousand miles,
beats at the jade pass battlements....
china marches its men down baideng road
while tartar troops peer across blue waters of the bay....
and since not one battle famous in history
sent all its fighters back again,
the soldiers turn round, looking toward the border,
and think of home, with wistful eyes,
and of those tonight in the upper chambers
who toss and sigh and cannot rest.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象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象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明代胡应麟评论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如果把“闲雅”理解为不局促于一时一事,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那么,他的评语是很恰当的。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余恕诚)
野兴
宋陆游
玉门关外何妨死,饭颗山头不怕穷。
春瓮已成花欲动,了无一事著胸中。
杂兴
宋张镃
迢遥秦陇旧家山,百万貔貅拥节还。
读尽一编时自许,西风吹梦玉门关。
新秋
宋陆游
天河渐近鹊桥时,一夜风吹斗柄移。
金井梧桐元未觉,画廊蟋蟀已先知。
青灯耿耿还相伴,白发萧萧只自悲。
犹胜玉门关外客,卧听沙雁数归期。
题出射图
明戴良
玉门关南百草腓,玉门关北斗兵稀。
边头无事马秋肥,将军出射沙尘弥。
一胡据鞍执大旗,翩然前导疾若飞。
一胡引弰如附枝,一胡放箭箭不知。
后有两胡蹙骑追,侧身拔镞恐镞遗。
玉门关城迥且巍,一时士马何神奇。
我来塞外按边陲,曾挥此马看君骑。
为君取酒尽千卮,醉里争夸战胜归。
到今已是十年期,画家所写是耶非,却忆当初亲见时。
过严关有感
宋李师中
四年岭外得生还,自顾无功但愧颜。
欲识群恩至深处,严关便是玉门关。
安西闻捷
宋杨时
将军新拥节旄閒,紫塞云浮豹尾班。
白首边城休怅望,马蹄未出玉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