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诗词网

描写清江 诗句

迎銮曲(十首)


边贡

金陵今古帝王都,碧石清江一画图。
五圣百年虚想像,鸾舆曾到此间无。


喜吕山人见过江馆


高启

非君怜夙契,谁肯顾柴门。
日短清江路,风高大树村。
交呈新著稿,同发旧藏尊。
莫便寻归棹,心怀未尽论。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辛弃疾

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
要破帽、多添华发。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
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问谁使、君来愁绝?
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长夜笛,莫吹裂!

【注释】:
原序: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鹚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
作者与陈亮(字同父)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始终主张抗金,恢复中原,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们和朱熹(字元晦,又号晦庵)在哲学观点上虽然不同,但彼此间的友谊却很深厚。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自浙江东阳来江西上饶访问作者与他共商恢复大计;并寄信约朱熹到紫溪(江西铅山南)会面朱熹因事未能前去。作者与陈亮同游鹅湖寺(在铅山东北 );后到紫溪等候朱熹,由于朱熹没有来,陈亮遂东归。作者于别后次日欲追赶陈亮回来,挽留他多住几天。到鹭鸶林(在上饶东 )因雪深泥滑不能再进,只好怅然返回。那天夜里,作者在投宿处写了这首词。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上阕开头回叙在驿亭饮酒话别的场面。显然,当时双方都说了许多相互推许的话。作者在这里只举了自己对陈亮的称赞,说陈亮的才能和文采既像陶潜,又象诸葛亮。因为陈亮长期住在家乡,没有作官,故以陶渊明、诸葛亮作此。这个评价自然很高,但倒也部分符合陈亮一生言谈、行事和学问的实际,并非夸大溢美。作者不仅理解自己的好友陈亮,而且把历史上两位著名的人物陶潜和诸葛亮(表面看,他们是多么不同 !)联系在一起,一并谈论,这是极有见解的。写朱熹对陶潜的看法也是一致的。朱熹《 清邃阁论诗》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来得不觉耳 。”后来,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写道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就融合了作者和朱熹两人的见解。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这三句骤看起来像横空飞来,与上文毫不相干;细思便能理解:此乃词人挪开话题,把主题转到写个人和国家的命运。鹊踏松梢,雪落破帽(自东晋孟嘉龙山落帽传为美谈后,文人往往喜以破帽自诩 ),引发了对满头白发的联想。这时,这时与陈亮都近五十岁了。岁月蹉跎,报国无门怎能不触起他们无尽的感喟呢?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这几句表面写冬天的景色:水瘠山枯,四野凄凉;仅凭几枝稀疏的梅花妆点风光。暗里写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肯锐意恢复中原,因此只能落水剩山残。“疏梅”,暗指力主抗金的志士。但他们犹如掠过长空的两三只雁儿,不成阵队,力量过于单薄,只能使人感到“萧瑟 ”。词中语意双关,景中藏情,以比兴见意,抒发出无穷感慨,蕴涵着深远的忧国情意。
下阕又回叙别情。“佳人重约还轻别”;佳人,指陈亮作者既推许他“重约”来晤,又微怨他急于告归(“轻别 ”)。这是全词主题,但点到即止。接下去便竭力地铺陈和渲染。“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 ,此地行人销骨 。问谁使、群来愁绝?清江,泛指今江西信江上游;时因天寒,水深冰合,行人已无法渡江。雪深泥滑,道路艰阻,车轮象长了角似地转动不了 ,语本于陆龟蒙《古意》“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的诗句。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指出 :“这是写别后的景况,又是对眼前局势的影射。”“此地行人”,即词人目谓 。“销骨”,用孟郊《答韩愈李观因献张徐州 》“富别愁在颜,贫别愁销骨”诗意,极言离愁的销魂蚀骨。接着又以“问谁使”的设问句式 ,含而不露地道出友人陈亮(兼指自己)的极度愁怨。他们的愁怨,当然不仅是因朋友离别引起,而且更主要是由国家的危亡形势和他们在南宋朝廷里的不幸遭遇所促成。这样,最后几句“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就不致使读者觉得词人在小题大做了。
最后几句,暗用了好几个典故。前两句用《资治通鉴》卷二六五载罗绍威的故事。罗绍威联合朱温击败田承嗣后 ,为供应朱温的需求,把积蓄都花光了。他后悔说:“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后两句用《太平广记》卷二○四所记独孤生的故事。唐代独孤生善吹笛 ,“声发入云,⋯⋯及入破,笛遂败裂 ”。又承接小序“闻邻笛悲甚”,用向秀《思旧赋》的典故。错,本指错刀,这里借指错误。料,作岂料解。诗人感叹说:哪里料到当初费尽九牛二虎的力量,竟铸成而今的“相思错”呢?这“相思错 ”,当然不仅限于指朋友间的思念;实际上也暗寓着为国家统一奋斗的想法 。“长夜”一词显然是针对时局而发,非泛指冬夜之长而言。在那样一个“长夜难明”的年代里,如龙似虎的英雄人物如辛弃疾,陈亮等,哪能不“声喷霜竹”似地发出撕裂天地的叫喊呢?全词感情浓郁,忧愤深广。典故虽略嫌过多且僻,此辛词之病。但大都能就景叙情,或即事写景,因此形象鲜明。王国维在谈到辛弃疾词的妙处时说 :“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横素波,干青云’之概”(《人间词话》卷上 ),这首词就是这样。词前小序。记述辛、陈二人相会、同游和别后的情思。非常感人。
由此词倡始,词人和陈亮一连唱和了五首。这在中国文学史上,称得上是一桩盛事。
----------------------------------------------
【注释】
  ①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冬,时稼轩罢居上饶。  稼轩《祭陈同父》云:“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足见鹅湖佳会,刻骨铭心。上片寓情于景:飞鹊雪帽,谑中含悲;剩山残水,山河破碎;疏梅孤雁,忧国者稀。下片眷恋不舍,即词序“既别”以下一段文字的形象抒发。清江水冷,鹭林雪深,水际俱不可追,一虚一实,情之至矣。
  ②陈同父:陈亮(1143—1194)字同父(同甫),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学者称龙川先生,南宋杰出的思想家。为人才气豪迈,喜谈兵,主抗战,因此屡遭迫害,曾三次被诬入狱。与稼轩志同道合,交往甚密,且有诗词唱和。除《龙川集》外,著有《龙川词》,词风与辛相似。东阳:即婺州。过:访问、探望。
  ③鹅湖:见前《鹧鸪天·鹅湖寺道中》注①。
  ④会:约会。朱晦庵:朱熹字元晦,晚年自称晦庵,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家,学术著作极富,影响深远。早期主战,晚年主和,与辛、陈政见相左。紫溪:在江西铅山县南,位于江西和福建交界处。
  ⑤这两句说朱熹爽约未至,陈亮飘然东归。
  ⑥“颇恨”句:深恨没能挽留住陈亮。
  ⑦《乳燕飞》:《贺新郎》词调的别名。
  ⑧心所同然者如此:心意如此相同。
  ⑨渊明:晋代著名田园诗人陶潜。卧龙诸葛:三国时代杰出政治家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先生。这里用“渊明”、“诸葛”代指陈亮。
  ⑩“何处”三句:怪林鹊蹴雪,雪落在破帽上,犹如添得白发几许。蹙(cù促):踢。
  ⑾“剩水”两句:冬日山水凋残,惟有几树红梅勉强点缀风光。无态度:无生气,不成模样。料理:此作装饰、点缀讲。
  ⑿“两三雁”两句:天际掠过几只鸿雁,毕竟冷落凄凉。
  ⒀“佳人”句:谓陈亮重诺践约,却又轻看离别,匆匆而去。佳人:指陈亮。
  ⒁“怅清江”两句:天寒江冻,难以渡过,使人惆怅不已。
  ⒂“路断”两句:雪深泥滑,车轮难行,令人黯然伤神。车轮生四角:喻无法前行。参见前《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注⑨。销骨:形容极度悲伤。
  ⒃“问谁”句:虚拟一问,实是自问。来:语中衬字,无义。愁绝:愁到极点。
  ⒄“铸就”两句:极写情谊之深,鹅湖之会犹如费尽人间之铁,铸就一把相思错刀。据《资治通鉴》卷二六五记载,唐末魏州节度使罗绍威为应付军内不协,请来朱全忠大军。朱军在魏州半年,耗资无数。罗绍威虽然得以解危,但积蓄一空,军力自此衰弱。他后悔地对人说:“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错”字谐音双关,既指错刀,也指错误。辛词仅取“错刀”之意,喻友谊之深厚坚实。
  ⒅“长夜笛”两句:据《太平广记》载,唐著名笛师李謩(mò漠)曾在宴会得遇一个名叫独孤生的人。李递过长笛请他吹奏。他说此笛至“入破”(曲名)必裂。后果如此。辛词明合题序“闻邻笛悲甚”,暗用故实,谓己不堪笛声之悲,激起思友之情。
-----------转自“羲皇上人的博客”-----------

浣溪沙


向子諲

南国风烟深更深,清江相接是庐陵。
甘棠两地绿成阴,九日黄花兄弟会。
中秋明月故人心,悲欢离合古犹今。


招朱法曹赵宰赵予野饮


陈造

秦邮望仪真,相与不三驿。
仕学四十年,此地几旅食。
寓公芹泮士,十九尽亲识。
兹游最奇传,诗坛许投迹。
每当觞咏间,不盖忻颊赤。
赤手桃虓虎,空弮抗雄戟。
四盼号猿手,未敢箭锋直。
排日有胜践,尚恐坐岑寂。
才卷俯江帐,复蜡东园屐。
小奚费收攗,巨橐珍的历。
摩挲归装富,足容傲侯伯。
自公置簿领,来作一笑适。
表表三英粲,各各万夫特。
揆予自侨寓,人诧有此客。
风烟入挥毫,江山皆动色。
尚友古所贪,解后归来得。
今朝乡思动,招邀话暌隔。
非复向轩豁,但有新凄恻。
吟诗尚尔工,把酒不能吃。
县知短长亭,小蓬云月白。
还应蘧蘧梦,蜚堕清江侧。


送容斋自福粹满归


萧黯

此地相从惊岁晚,登临况是客归时。
却将襟抱向谁可,正尔艰难唯子知。
情到中年工作恶,别于生世易为悲。
梅花尽醉清江上,黯澹西风冻雨垂。


过百牢关贻舟中者


于武陵

蜀国少平地,方思京洛间。远为千里客,来度百牢关。
帆影清江水,铃声碧草山。不因名与利,尔我各应闲。


清江道中橘园甚夥


范成大

芳林不断清江曲,倒影入江江水绿。
未论万户比封君,瓦屋人家衣食足。
暑风泛花兰芷香,秋日篱落明青黄。
客舟来迟佳景尽,但见碧树愁春霜。


酒歌


华岳

尝闻子美清江曲,日典春衣耽美禄。
又闻太白游长安,市上熏熏醉眠熟。
风流国裹太平时,处处红楼漾酒旗。
王孙公子恣行乐,繁弦脆管相追随。
谁知寥落天涯客,笠顶清风杖挑月。
芒鞋踏遍山水雄,夺身欲入黄金阙。
方嗟萧索向西园,刮面寒风雨涨天。
回头忽喜黑衣至,急破红泥倾数船。
虽无皓齿歌金缕,也扫新诗狂欲舞。
儿童拍手笑攔街,应怪吴侬喜如许。
长江波浪卷银山,去去仍悲道路难。
只凭一醉进未得,更借高风吹片帆。


浣溪沙


赵师侠

不比阳关去路赊。使君行即返京华。清江江上是吾家。聚散有时思夜雨,留连无计劝流霞。红愁绿惨一川花。


陪王侍御同登东山最高顶,宴姚通泉,晚携酒


杜甫

姚公美政谁与俦,不减昔时陈太丘。
邑中上客有柱史,多暇日陪骢马游。
东山高顶罗珍羞,下顾城郭销我忧。
清江白日落欲尽,复携美人登彩舟。
笛声愤怨哀中流,妙舞逶迤夜未休。
灯前往往大鱼出,听曲低昂如有求。
三更风起寒浪涌,取乐喧呼觉船重。
满空星河光破碎,四座宾客色不动。
请公临深莫相违,回船罢酒上马归。
人生欢会岂有极,无使霜过沾人衣。

《一统志》:东山在潼川州东四里,隔涪江,层岩修阜,势若长城,杜甫有诗。

  姚公美政谁与俦①,不减昔时陈太丘②。邑中上客有柱史③,多暇日陪骢马游④。

  (首叙设宴之由。东山之宴,侍御为主,而曰姚日陪游者,盖前此已迭为宾主矣。)

  ①豫章王嶷笺:“庾亮以来,荆州无复此美政。”②《后汉书》:陈寔补闻喜长,再迁,除太丘长,修德清静,百姓以安。《地理志》:太丘属沛国。③《曲礼》:“上客起。”《史记》:老子为柱下史。④吴论:“多暇方游,见不以耽酒而废政。”《夏侯湛传》:政清务闲,优游多暇。桓典为骢马御史,注别见。

  东山高顶罗珍羞①,下顾城郭销我忧②。清江白日落欲尽③,复携美人登彩舟。笛声愤怨哀中流④,妙舞透迤夜未休⑤。灯前往往大鱼出⑥,听曲低昂如有求⑦。

  (自登山而泛江,曲尽主人豪兴。一韵分为两段,故一句五句,连拈韵脚。)

  ①张衡《酒赋》:“错时膳之珍馐。”《南都赋》:“珍羞琅玕。”②王粲《登楼赋》:“聊假日以销忧。”③何逊诗:“分手清江上。”《楚辞》:“白日晼晚其将入。”④美人,官妓也。汉武帝《秋风词》:“怀佳人兮不能忘,横中流兮扬素波。”梁简文帝诗:“澄江骛彩舟。”《汉书叙传》:“战士愤怨。”⑤梁武陵王纪诗:“燕姬奏妙舞。”《楚辞》:“载云旗之逶迤。”注:“逶迤,长貌。”⑥庾信《对烛赋》:“灯前桁衣疑不亮。”曹植诗:“大鱼若曲陵。”《荀子》:“昔者瓠巴鼓瑟,而游鱼出听。”⑦.. 蔡邕《弹琴赋》:“感激弦歌,一低一昂。”《记》:“如有求而弗得。”

  三更风起寒浪涌①,取乐喧呼觉船重②。满空星河光破碎③,四座宾客色不动④。请公临深莫相违⑤,回船罢酒上马归⑥。人生欢会岂有极⑦,无使霜露沾人衣⑧。

  (从乐极悲生,结出规讽之意。船重,浪涌不行。破碎,星河影荡。色不动,敛容知惧。莫相违,毋忘警戒也。请公,指在座宾主。此章,四句起,下二段各八句。)

  ①晋乐府《子夜变歌》:“三更开门去。”《晋书》:谢安尝泛海,风起浪涌,诸人皆惧,安吟啸自若。②张衡《西京赋》:“取乐今日,遑恤我后。”《尉缭子》:“焉有喧呼酖酒以败善类乎?”③沈约诗:“惟星河犹可识。贾谊《旱云赋》:“相击冲而破碎。”④古诗:“四座且莫喧。”《史记·信陵君传》:“宾客皆惊。”⑤《记》:“孝子不登高,不临深。”⑥王浚书:“回船过军。”《留侯世家》:上起去罢酒。《史记·廉颇传》:披甲上马。⑦曹植诗:“观会难再遇。”《秋风词》:“欢乐极兮哀情多。”⑧魏文帝乐府:“溪谷多悲风,霜露沾人衣。”谢庄《月赋》:“佳期可以还,微霜沾人衣。”
-----------仇兆鳌 《杜诗详注》-----------

送运判朱朝奉入蜀


苏轼

霭霭青城云,娟娟峨嵋月。
随我西北来,照我光不灭。
我在尘土中,白云呼我归。
我游江湖上,明月湿我衣。
岷峨天一方,云月在我侧。
谓是山中人,相望了不隔。
梦寻西南路,默数长短亭。
似闻嘉陵江,跳波吹枕屏。
送君无一物,清江饮君马。
路穿慈竹林,父老拜马下。
不用惊走藏,使者我友生。
听讼如家人,细说为汝评。
若逢山中友,问我归何日。
为话腰脚轻,犹堪踏泉石。


留题修觉山绝胜亭


王之望

十寺幽岩万木稠,蜀川一览尽西州。
依微远树低平野,散漫清江吐乱洲。
老眼乍明疑岘首,归心忽动忆槎头。
当年风物悲游子,子笑应同故国愁。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李白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王出三山按五湖,楼船跨海次陪都。
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三川北虏乱如麻, 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胡沙。


  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第二年攻陷潼关。京师震恐,唐玄宗仓皇出逃四川,途中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经营长江流域。十二月下旬,永王引水师顺江东下,途经九江时,三请李白出庐山,诗人应召,参加了李璘幕府。随军途中,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这是第二首。
  “三川北虏乱如麻”,三川即黄河、洛河、伊河,这里指三水流经的河南郡(包括河南黄河两岸一带)。北虏指安禄山叛军。“乱如麻”喻叛军既多且乱。叛军到处烧杀抢掠,造成广大三川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四海南奔似永嘉”,历史的惊人相似,使诗人回想起晋怀帝永嘉五年(311)时,前汉刘聪的相国刘曜,攻陷晋都洛阳,把人民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在诗人眼里,同为胡人,同起于北方,同样造成了天下大乱。这就从历史高度揭示了这场灾难的规模和性质,表明了鲜明的爱憎。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是本篇最精彩之笔。史载,前秦苻坚进攻东晋,领兵百万,声势浩大。谢安被孝武帝任为征讨大都督,却奕棋自若,破苻坚大军于淝水,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诗人自比“东山再起”的谢安,抒写自己出匡庐以佐王师之情。可以看出李白此时雄心勃勃,自负很高。前著“但用”,后书“为君”,笔势飞动,风度潇洒,一种豪迈的气概、乐观的情绪和必胜的信念跃然纸上。以“胡沙”喻叛军,形象而深刻。叛军之来,有如妖如魔,飞沙走石,席卷大地,遮天蔽日。既写出它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和暗无天日的残暴行径,又写出徒有声势的虚弱本质和为时不长的必然趋势。“静”字,凝炼、概括,使人想见胡沙平息后的清平世界,朗朗乾坤;为君“静胡沙”又在“谈笑”之间,更见其成竹在胸,胜券在手,指挥若定,易如反掌之气概,读之心胸开拓,精神为之一振。
  此诗的一个特色是用典精审,比拟切当。古人认为成功的用典应有三条:“易见事”、“易识事”、“易诵读”。(宋魏庆之《诗人玉屑·用事》)诗人连用二典,皆炼意传神,明白晓达,情境俱现,相映增辉,不愧为用典之上乘。全诗艺术构思,欲抑故扬,跌宕有致。诗人于前二句极写叛军之多且凶,国灾民难之甚且危,目的却在衬托后二句作者的宏图大略。局势写得越严重,就愈见其高昂的爱国热情和“一扫胡沙净”的雄心;气氛写得越紧张,就愈见其从容镇定地“挽狂澜于既倒”的气魄。这种反衬性的蓄势之笔,增强了诗的力量。



试借君王玉马鞭, 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 西入长安到日边。


  李白到永王幕府以后,踌躇满志,以为可以一舒抱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成为象谢安那样叱咤风云的人物。这首诗就透露出李白的这种心情。
  诗人一开始就运用浪漫的想象,象征的手法,塑造了盖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试借君王玉马鞭”,豪迈俊逸,可谓出语惊人,比起直向永王要求军权,又来得有诗味多了。这里超凡的豪迈,不仅表现在敢于毛遂自荐、当仁不让的举措上;也不仅表现在“平交诸侯”、“不屈己不干人”的落落风仪上;还表 现在“试借”二字上,诗人并不稀罕权力(“玉马鞭”)本身,不过借用一回,冀申铅刀一割之用。
  有军权才能指挥战争,原是极普通的道理。一到诗人笔下,就被赋予理想的光辉,一切都化为奇妙。“指挥戎虏坐琼筵”,就指挥战争的从容自信而言,诗意与“为君谈笑静胡沙”略同,但境界更奇。比较起来,连“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都变得平常了。能自如指挥三军已不失为高明统帅,而这里却能高坐琼筵之上,于觥筹交错之间“指挥戎虏”,赢得一场战争,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写战争没有一丝“火药味”,还匪夷所思地用上“琼”“玉”字样,这就把战争浪漫化或诗化了。这又正是李白个性的自然流露。
  那时不是“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局面几乎不可收拾么?但有了这样的英才,一切都将变得轻而易举。“南风一扫胡尘静”,几乎转瞬之间,就“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以南风扫尘来比喻战争,不仅形象化,而且有所取义。盖古人认为南风是滋养万物之风,“南风”句也就含有复兴邦家之意。而永王军当时在南方,用“南风”设譬也贴切。
  当完成如此伟大的统一事业之后,又该怎样呢?出将入相?否,那远非李白的志向。诗人一向崇拜的人物是鲁仲连,他的最高理想是功成身退。这一点诗人屡次提到,同期诗作《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中的“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就是此意。
  这里,诗人再一次表达了这一理想,而且以此推及永王。“西入长安到日边”(日是皇帝的象征;而言长安在日边),这不但意味着“谈笑凯歌还”,还隐含功成弗居之意。诗人万没想到,永王璘广揽人物、招募壮士是别有用心。在他那过于浪漫的心目中,永王也被理想化了。
  李白第二次从政活动虽然以悲惨的失败告终,但他燃烧着爱国热情的诗篇却并不因此减色。在唐绝句中,象《永王东巡歌》这样饱含政治热情,把干预现实和追求理想结合起来,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的作品不可多得。此诗形象飞动,词气夸张,写得兴会淋漓,千载以下读之,仍凛凛有生气。

(周啸天)

寄题向伯恭侍郎企疏堂


李弥逊

太冲扶策招隐士,德璋移文谢逋客。
欲分胜地高世流,未辨贤愚相什百。
芗林居士人中珍,胸中不点元规尘。
平生绝口向阿堵,能使地上流钱神。
紫荷晓直动天语,昼日骈蕃不如雨。
急流乃作尺蠖盘,唾手功名何足取。
归来结屋清江干,十十五五窗岩峦。
北窗岸帻夏日静,夜雨对客春杯寒。
汉廷宫传计不早,笃老辞荣身已槁。
那知黑发践亨衢,脱身纷纭事幽讨。
华堂未用标新目,两翁政自睎高躅,
更从碧眼问入廛,却访赤松求辟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