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诗词网

描写水仙诗句

次韵杨廷秀郎中游西湖十绝


喻良能

谁云骑马似乘船,摇曳中流即水仙。
香绣几屏波底影,烟绡千幅望中天。


晚寒题水仙花并湖山三首


杨万里

水仙怯暖爱清寒,两日微暄嬾欲眠。
料峭晚风人不会,留花且住伴诗仙。


南海第七十六


文天祥

南海春天外,只应学水仙。
自伤迟暮眼,为我一潸然。


秦楼月/忆秦娥


黎廷瑞

云根屋。东风四壁花如玉。花如玉。水仙伤婉。山矾伤俗。高标懒趁时妆束。一丘一壑便幽独。便幽独。商山四皓,首阳孤竹。


芰荷香·小潇湘


万俟咏

小潇湘。正天影倒碧,波面容光。水仙朝罢,间列绿盖红幢。吹风细雨,荡十顷、浥浥清香。人在水精中央。霜绡雾縠,襟袂收凉。款放轻舟闹红里,有晴蜓点水,交颈鸳鸯。翠阴密处,曾觅相并青房。晚霞散绮,泛远净、一叶鸣榔。拟去尽促雕觞。歌云未断,月上飞梁。


又和酴醾韵


项寅宾

天遣司花宝笈开,鲛绡散翦碧云堆。
芳根移自蚕丛远,薰酿曾随凤诏来。
只恐飘风撼新竹,却惊残雪触苍苔。
水仙欲逞幽香压,山谷似无诠品才。


水仙花画


方回

□绘水仙陪鲁直,梅边更有子瞻形。
苏兄黄弟神游处,重筑人间顿有亭。


水苔


梅尧臣

深苔何所若,苦咏费毫尖。
绕绕水仙发,茸茸蛟客髯。
绿萦秋石净,嫩值翠篙黏。
尚芼参差荇,薄言无此嫌。


黄汇征以石草蒲一本相遗石圆而苍小窍数十大


郑刚中

细腰结垂窠,藏精事生育。
儿已傅翼飞,孤悬尚凭屋。
水仙脱霓裳,美实青如簇。
实尽秋房枯,众窍存虚目。
何人得二物,妙手夸神速。
摩搓小变这,形在质为玉。
徐拾草蒲子,小大量其腹。
一种一根青,有地皆充足。
浸以西山泉,秀色遂可掬。
使我读书舍,凉意无三伏。
常若菰蒋中,静看江湖绿。
奉贶宜有诗,所愧计篇俗。

【原题】:
黄汇征以石草蒲一本相遗石圆而苍小窍数十大率与蜂窠无异又类莲房窍中皆草蒲地也石生海旁俗号羊肚云

咏白莲


皮日休

腻于琼粉白于脂,京兆夫人未画眉。静婉舞偷将动处,
西施嚬效半开时。通宵带露妆难洗,尽日凌波步不移。
愿作水仙无别意,年年图与此花期。
细嗅深看暗断肠,从今无意爱红芳。折来只合琼为客,
把种应须玉甃塘。向日但疑酥滴水,含风浑讶雪生香。
吴王台下开多少,遥似西施上素妆。


南湖书事五首


张镃

恍看滟滟紫金幢,日脚横澜万褶光。
吹到槛边争荡激,直疑身似水仙生。


荷叶


艾性夫

爱莲尽爱花,而我独爱叶。
水仙翦圆碧,万柄相倚叠。
风掀翠釜举,露浥鲛珠晔。
不必满川红,香气自薰浃。
龟鱼荫凉影,鹭鸥憩别业。
洁可包龙城贾客之饭,清可制三闾修士之衣。
大可载太乙真人之卧,高可盖桐江神女之归。
醉仙卷作碧玉盏,歌妓攜来绿云扇。
有时听雨隔窗眠,湖声十里钱塘晚。


水仙


晁说之

水仙踰月驻芳馨,人物谁堪眼共青。
白傅有诗皆入律,腥咸声里亦须听。


刘邦直送早梅水仙花四首


黄庭坚

钱塘昔闻水仙庙,荆州今见水仙花。
暗香静色撩诗句,宜在林逋处士家。


题君山


雍陶

风波不动影沈沈,翠色全微碧色深。
应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释】:
又作: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历来诗人都写它的阔大壮盛的气象,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名句。而雍陶的这首绝句,却别出心裁,以纤巧轻柔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澄泓湛凝绿,物影巧相映”(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的精细图景,并融入美丽的神话传说,结构成新巧而又清丽的篇章。

  这首描绘洞庭君山的诗,起笔就很别致。诗人不是先正面写君山,而是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烟波不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是写山影的凝重。“碧色全无翠色深”,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视倒影,当然是只见翠山不见碧湖了。这两句以波平如镜的湖水,以浅碧与深翠色彩的对比,映衬出君山倒影的鲜明突出。这是一幅静谧的湖山倒影图。这种富有神秘色彩的宁静,很容易引发出诗人的遐想。所以三、四句笔锋一转,将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绘中。古代神话传说,舜妃湘君姊妹化为湘水女神而遨游于洞庭湖山之上。君山又名湘山,即得名于此。所以“疑是水仙梳洗处”这一句,在仿佛之间虚写一笔: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吧?再以比拟的手法轻轻点出:“一螺青黛镜中间”,这水中倒影的君山,多么象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

  洞庭君山以她的秀美,吸引着不少诗人为之命笔。“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这两句诗,同样也是以螺髻来形容,不过这是刻画了遥望水面白浪环绕之中的君山的情景。雍陶这一首,则全从水中的倒影来描绘,来生发联想,显得更为轻灵秀润。起笔两句,不仅湖光山色倒影逼真,而且笔势凝敛,重彩描画出君山涵映水中的深翠的倒影。继之诗情转向虚幻,将神话传说附会于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胜,写得活脱轻盈。这种“镜花水月”、互相映衬的笔法,构成了这首小诗新巧清丽的格调,从而使君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左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