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秋月
明王恭
望秋月,在家见月如等闲。
几度天涯望秋月,明月虽同非故山。
举头问明月,古往今来几圆缺?明月如有言,问我少年今
白发。
君不见汾水秋风鸿雁来,邺中歌舞尽苍苔。
忧欢只问今时月,曾照离宫与露台。
今月应将古月同,古人今在九泉中。
谁言金粟西陵下,不见流光到梓宫。
十二月一日
明刘基
耿耿夜不寐,源源忧思来。
岁余三十日,肠定九千回。
江响风初发,天昏月未开。
白头真合得,非是楚猿哀。
从赵崇道求蜀纸五首
宋赵蕃
旧闻黄誉走头颅,近岁清江亦与俱。
舒卷定怜无尺枉,敷陈尽可见臣愚。
沁园春 读《史记》有感
宋程珌
试课阳坡,春后添栽,多少杉松。正桃坞昼浓,云溪风软,从容延叩,太史丞公:底事越人,见垣一壁,比过秦关遽失瞳?江神吏,灵能脱罟,不发卫平蒙?
休言唐举无功,更休笑丘轲自阣穷。算汨罗醒处,元来醉里;真敖假孟,毕竟谁封?太史亡言,床头酿熟,人在晴岚烟霭中。新堤路,喜樛枝鳞角,夭矫苍龙。
【注释】:
读《史记》有感——这标题真是巨大无比,虾蟆吃天 ,且看他如何下口:“试课阳坡,春后添栽,多少杉松 。”——谁也想不到,本篇竟会是这样一个开头:词人悠哉优哉,踱到自家庄园的南山坡上来核检开春后新栽树木的棵数了。此情此景,实即辛弃疾同调词《灵山齐庵赋》中之所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见出作者此时也已告老还乡。但这和读《史记》有什么关系?让我们耐着性子再往下看:“正桃坞昼浓,云溪风软,从容延叩,太史丞公。”——啊 ,原来在这之前词人确曾研读《史记》来着,不但读了,而且还有许多感想,这不,他乘着春光明媚,东风和软,悠到当然挨得着。这就叫文学艺术么。
君不见刘过有一首《沁园春》(斗酒彘肩)词 ,把唐代白居易、北宋林和靖、苏东坡都找来,与自己(南宋人)在西湖聚会吗?文学就有这种思接千载、打破时间、空间的法道。在这首词中,实则词人只不过把眼前的深邃山林看作司马迁罢了。同上引辛弃疾词就有“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的形象比喻,程词仍由此生发而出。
词人究竟向司马迁叩问了些什么呢?
其一:“底事越人,见垣一壁,比过秦关遽失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春秋时名医秦越人服了神人长桑君给的灵丹妙药,从此能“视见垣一方人”,即隔墙见人 。靠着这双魔力无边的神眼,为人看病,尽见五脏症结之所在。后入秦都咸阳,秦太医令李醯自知医术不如 ,遂使人刺杀之。对此,词人质疑道:越人既能洞察他人肺腑,为什么看不出李醯有谋杀他的用心 ?难道说他的“x ”光透视眼一入秦国便不灵了么?
其二:“江神吏,灵能脱罟,不发卫平蒙?”——《史记·龟策列传》载长江神龟出使黄河,中途被宋国的渔人以网捕获 。龟乃托梦给宋元王,向他求救。王遣使者自渔人处求得此龟,正要放生,宋博士卫平却说此龟乃天下之宝,不可轻易放过。于是元王便剥龟甲为占卜之具 。这个故事,词人认为也难以置信;龟为江神使者,其神异乃能托梦给宋王,从而逃脱渔人之网,却为何不能令卫平增智,使自己免遭杀身之祸?
如此叩问,真是闻所未闻!这哪是什么“请教”?
套用一句大白话,诚所谓“一根筷子吃藕——专挑眼儿”了。《史记》能够这样去读么?其实,以上二问,不过是词人抖出的两段“ 包袱”,无非“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辛弃疾《西江月·遣兴》)之意,实质性问题还在下阕:“休言唐举无功,更休笑丘轲自阣穷。”——战国时,燕国人蔡泽四处干谒诸侯,皆不见用,遂请唐举相面。唐举见其形象奇丑而挖苦他。但蔡泽自信必能富贵,并不因此而自卑,乃继续游说不已,后终得秦昭王赏识,拜为丞相。事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与蔡泽相比,孔丘、孟轲的运气要糟得多,是地地道道的“倒霉大叔”。他们周游列国 ,竭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却无功而返,只好退而著书。见《史记》的《孔子世家》及《孟子荀卿列传 》。读了上述几篇人物传记,词人的感想是:不要因为蔡泽的富贵而去评说唐举的相面术没有功效,更不要由于孔、孟的穷困潦倒而去笑话他们缺乏能耐。一言以蔽之,政治上的显达也罢 ,沉沦也罢,都不值得关注。此话怎讲?待我们读了下面几句再说。
“算汨罗醒处,元来醒里;真敖假孟,毕竟谁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忠于楚国,直言极谏,先后遭到怀王、顷襄王的放逐。他披发行吟于洞庭湖畔,面容憔悴,形容枯槁,有渔父问其何故至此 ,他答道:“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又《滑稽列传》载春秋时楚国贤相孙叔敖为官廉洁,死后家无余财,其子只好靠背柴度日。于是滑稽演员优孟便妆扮成孙叔敖模样,往见楚庄王。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欲以为相。优孟诈言回家与妻子商议,三日后答复庄王说:妇言楚相不足为。孙叔敖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国,使楚王得以称霸诸侯,但他死后,儿子却没有一席之地。与其作孙叔敖,还不如自寻短见呢。庄王闻言大惭,遂赐孙叔敖之子封地四百户 。四句语意紧承上文,略谓:细细想来,屈原自以为清醒,其实这正说明他的沉醉,因为他还没看破红尘,还执着于政治啊!从政有什么意思?君王们向来妍媸不分。请看,真孙叔敖和假孙叔敖,楚王到底封的是谁吧!读到这里,我们总算恍然大悟了 :词人并非真的在和司马迁抬杠,正相反,他是把司马迁看作同调,在向那牢骚满腹的太史公倾吐自己的满腹牢骚呢。读其《洺水词》中《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诸篇,可知词人是抗金主战的爱国之士;观《洺水集》里论备边、蠲税诸疏,又可知其拳拳于国计民瘼,是立朝以经时济世自任的名臣;及览《宋史》本传,更可知其晚年因受奸相史弥远的猜忌,处处受别于人,因此屡请退休养老。知人论世,我们不难理解词人读《史记》时何以会有这样的感慨。
作者的问题业已提尽,牢骚也都发完,现在该轮到司马迁作答了。可是——“太史亡言 ,床头酿熟,人在晴岚烟霭中 。”——司马迁竟然不赞一辞!是被词人问得无言以答,还是对词人的“高论”表示默许?或者,两方面兼而有之?这些都不必深究,反正词人想说的话俱已说出 ,可以从精神苦闷中自我解脱了。家酿新成,正堪痛饮;山林晴好,不妨优游。于是作者勒回野马般的思绪,依旧去检阅自家的杉松:“新堤路,喜樛枝鳞角 ,夭矫苍龙 。”——看,那新堤路上枝干弯曲绞结的松木,树皮如鱼鳞,丫杈似虬角,形状象夭娇的苍龙,多么可爱!词人终于在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中暂时平息了对于世事的不平之鸣。这首词,以记叙文的笔法写议论文的题材,把易流于呆板的内容写得极其活泼;以旷达的笔调写愤懑的心胸,把易失之浅露的情怀写得十分深敛。笔力遒劲,笔势飞舞,笔锋犀利,笔墨停匀。以叙事起,以绘景结,步步推进,徐徐引去,而中间说理,过片不变,反复论难,纵横捭阖,结构奇特,章法别致,波涛起伏 ,妙不可言,确能使人耳目一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洺水集》谓程珌“诗词皆不甚擅长 ”,就总体而论是客观的,但三流作家有时也能写出一两篇质量较高的作品来,操选政者宜披沙简金,勿使有遗珠之憾可也。
寄呈座主李左史三首
宋程公许
九万云程不作遥,暂教六月息鹏游。
骚情吟彻湖天晓,义胆寒生石剑秋。
想见床头谈屑堕,时浇碗面乳花浮。
云山不隔师墙恋,凭仗缄书乞点头。
次韵朱希真赠别
宋黄彦平
白头才半刺,黄卷漫三馀。
鬓秃丝难理,诗工锦不如。
登山灵运屐,下法少游车。
子念从吾隐,吾能授子书。
偈颂一百零二首
宋释慧远
大地山河不现,虚空冷汗通身。
拄杖头边路绝,髑髅眼裹抽筋。
新岁七十以人生七十古来稀为韵寄钱大参七首
宋曹勋
萧然心迹喜双清,且得肩头担已轻。
老病正须安静处,林间风味慰平生。
次韵三首
宋曾几
凿土篝松火,为炉有底难。
未知行地日,可辟中人寒。
气味醇醪似,光阴尺璧看。
回头长夏景,直欲褫中单。
黄家庄
宋林逋
黄家庄畔一维舟,总是沿流好宿头。
野兴几多寻竹径,风情些小上茶楼。
遥村雨暗鸣寒犊,浅溆沙平下晚鸥。
更有锦帆荒荡事,茫茫随分起诗愁。
壬辰十月十三日自阆中还兴元游三泉龙门十一
宋陆游
胜地惜轻别,短筇成後游。
门呀一境异,木落四山秋。
野鸽翔深窦,蟠蛟擅古湫。
栈危萦峭壁,桥迥跨奔流。
白雨穿林至,腥风卷地浮。
真成起衰病,不但洗孤愁。
登陟知难再,吟哦为小留。
回头即万里,雪满戴溪舟。
【注释】:原题:壬辰十月十三日自阆中还兴元游三泉龙门十一月二日自兴元适成都复携儿曹往游赋诗
出游郊外七绝
宋王炎
闭户不知春色佳,柳梢欲暗可藏鸦。
鸭头新绿齐腰水,女颊轻红刺眼花。
七夕
唐白居易
忆得少年长乞巧,竹竿头上愿丝多。
金陵览古·阿育王塔
唐朱存
窣堵凝然镇梵宫,举头层级在云中。
金棺舍利藏可处,铎绕危檐声撼风。
祀马将军竹枝辞
宋马之纯
松山父老至今思,尝问将军归不归。
岩头草木成弋戟,雨后溪声听鼓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