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诗词网

形容香炉的诗句

351

香炉峰


黄庭坚

香炉不铸石陶甄,鼻不闻香眼见烟。
上有文殊师利塔,好将一瓣此中燃。


题益阳清修寺


张栻

峰势香炉直,溪流峡水潺。
居然一兰若,唤作小庐山。
老木千崖表,孤亭万竹间。
明朝问征路,回首白云闲。


观江淮名胜图


王昌龄

刻意吟云山,尤知隐沦妙。
远公何为者,再诣临海峤。
而我高其风,披图得遗照。
援毫无逃境,遂展千里眺。
淡扫荆门烟,明标赤城烧。
青葱林间岭,隐见淮海徼。
但指香炉顶,无闻白猿啸。
沙门既云灭,独往岂殊调。
感对怀拂衣,胡宁事渔钓。
安期始遗舄,千古谢荣耀。
投迹庶可齐,沧浪有孤棹。


留别金陵诸公


李白

海水昔飞动,三龙纷战争。钟山危波澜,倾侧骇奔鲸。
黄旗一扫荡,割壤开吴京。六代更霸王,遗迹见都城。
至今秦淮间,礼乐秀群英。地扇邹鲁学,诗腾颜谢名。
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欲寻庐峰顶,先绕汉水行。
香炉紫烟灭,瀑布落太清。若攀星辰去,挥手缅含情。


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累土..


杜甫

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
慈竹春阴覆,香炉晓势分。惟南将献寿,佳气日氛氲。

原题: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累土为山,一匮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诸焚香瓷瓯,瓯甚安矣。旁植慈竹,盖兹数峰,嵚岑婵娟,宛有尘外格致,乃不知兴之所至,而作是诗
---------------------------
【鹤注】此当题曰假山,旧题乃诗之序。序云天宝初,指元年也。故吕汲公、鲁訔俱编此诗在元年。

  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垒土为山,①一匮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诸焚香瓷瓯,瓯甚安矣。旁植慈竹,盖兹数峰,.岑婵娟②,宛有尘外致。乃不知兴之所至,而作是诗。

  ①《旧唐书》:史部员外郎二员,一人主判南曹。注:以在选曹之南,故曰南曹。【朱注】唐制未闻以司寇判南曹。权德舆《吏部南曹厅壁记》:高宗上元初,请外郎一人顓南曹之任,其后或诏他曹郎权居之。此云南曹小司寇,当是以秋官权职者。太夫人卢氏,公祖审言继室,天宝三载五月卒于陈留群之私第,公作墓志。②.岑,谓山。婵娟,谓竹。申涵光曰:序不易解。杜文长至数语,便期期不能达意。如“夔人屋壁”、“平章郑氏女子”、“公孙大娘”等篇,世人附会以为古,其实不明。诗小序,莫妙于元次山,杜短语多有佳者。

  一匮功盈尺,①三峰意出群。②望中疑在野,③幽处欲生。④慈竹春阴覆,⑤香炉势分。⑥惟南将献寿,⑦佳气日氤氲。⑧

  (诗序错综,须看此诗布置次第。先提土山,次出数峰。在野、生云,申明尘外之致。慈竹、香炉,傍景点缀。南山献寿,又就舅氏为山,归到太夫人堂下。)
①《书》:“为山九仞,功亏一匮。”沈约诗:“一匮望成峰。”陆云《岁暮赋》:“盼盈尺其若遗。”②诸葛也明《黄陵庙记》:“崔嵬巑屼,列作三峰。”赵曰:《华山记》有云:“其三峰直上,晴霁可观。”③《世说》:殷中军曰:“韩康伯居然是出群器。”④潘岳诗:“卉木在野。”⑤《述异记》:汉章帝三年,子母竹生白虎殿前,群臣作竹颂。【鹤注】《竹纪》云:慈竹,吴蜀皆有之,其竹丛生,每年笋出不离丛内。隋候夫人诗:“春阴正无际,独步意何如。”⑥刘斌诗:“香炉烟气多。”晓势分,谓晓烟分布。旧注谓从庐山香炉峰分其晓势,太迂。⑦《诗》:“如南山之寿。”李适诗:“山翠遥添献寿杯。”⑧张正见诗:“香浮佳气里。”陆云诗:“灵爽氤氲。”朱异诗:“山泽共氛氲。”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所思


苏泂

香炉峰顶行人绝,曾借匡庐带雪看。
今日东州逢六月,恍然回首一清寒。


临江仙·迢递关山身历遍


张辑

迢递关山身历遍,烟霞胜处曾游。九江江畔系孤舟。匡庐如画里,南望插天浮。瀑布香炉齐五老,层层爽气陵秋。何须魂梦觅瀛洲。云松终可卜,我与谪仙俦。


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


元稹

中分春一半,今日半春徂。老惜光阴甚,慵牵兴绪孤。
偶成投秘简,聊得泛平湖。郡邑移仙界,山川展画图。
旌旗遮屿浦,士女满闉闍。似木吴儿劲,如花越女姝。
牛侬惊力直,蚕妾笑睢盱。怪我携章甫,嘲人托鹧鸪。
闾阎随地胜,风俗与华殊。跣足沿流妇,丫头避役奴。
雕题虽少有,鸡卜尚多巫。乡味尤珍蛤,家神爱事乌。
舟船通海峤,田种绕城隅。栉比千艘合,袈裟万顷铺。
亥茶阗小市,渔父隔深芦。日脚斜穿浪,云根远曳蒲。
凝风花气度,新雨草芽苏。粉坏梅辞萼,红含杏缀珠。
薅馀秧渐长,烧后葑犹枯。绿綟高悬柳,青钱密辫榆。
驯鸥眠浅濑,惊雉迸平芜。水静王馀见,山空谢豹呼。
燕狂捎蛱蝶,螟挂集蒲卢。浅碧鹤新卵,深黄鹅嫩雏。
村扉以白板,寺壁耀赪糊。禹庙才离郭,陈庄恰半途。
石帆何峭峣,龙瑞本萦纡。穴为探符坼,潭因失箭刳。
堤形弯熨斗,峰势踊香炉。幢盖迎三洞,烟霞贮一壶。
桃枝蟠复直,桑树亚还扶。鳖解称从事,松堪作大夫。
荣光飘殿阁,虚籁合笙竽。庭狎仙翁鹿,池游县令凫。
君心除健羡,扣寂入虚无。冈蹋翻星纪,章飞动帝枢。
东皇提白日,北斗下玄都。骑吏裙皆紫,科车幰尽朱。
地侯鞭社伯,海若跨天吴。雾喷雷公怒,烟扬灶鬼趋。
投壶怜玉女,噀饭笑麻姑。果实经千岁,衣裳重六铢。
琼杯传素液,金匕进雕胡。掌里承来露,柈中钓得鲈。
菌生悲局促,柯烂觉须臾。稊米休言圣,醯鸡益伏愚。
鼓鼙催暝色,簪组缚微躯。遂别真徒侣,还来世路衢。
题诗叹城郭,挥手谢妻孥。幸有桃源近,全家肯去无。


赠李长史歌


吴融

危栏压溪溪澹碧,翠袅红飘莺寂寂。此日长亭怆别离,
座中忽遇吹芦客。双攘轻袖当高轩,含商吐羽凌非烟。
初疑一百尺瀑布,八九月落香炉巅。又似鲛人为客罢,
迸泪成珠玉盘泻。碧珊瑚碎震泽中,金锒铛撼龟山下。
铿訇揭调初惊人,幽咽细声还感神。紫凤将雏叫山月,
玄兔丧子啼江春。咨嗟长史出人艺,如何值此艰难际。
可中长似承平基,肯将此为闲人吹?不是东城射雉处,
即应南苑斗鸡时。白樱桃熟每先赏,红芍药开长有诗。
卖珠曾被武皇问,薰香不怕贾公知。今来流落一何苦,
江南江北九寒暑。翠华犹在橐泉中,一曲梁州泪如雨。
长史长史听我语,从来艺绝多失所。罗君赠君两首诗,
半是悲君半自悲。


燕归梁·金鸭香炉起瑞烟


晏殊

金鸭香炉起瑞烟。呈妙舞开筵。阳春一曲动朱弦。斟美酒、泛觥船。中秋五日,风清露爽,犹是早凉天。蟠桃花发一千年。祝长寿、比神仙。


减字木兰花·大江北去


陈瓘

大江北去。未到沧溟终不住。淮水东流。日夜朝宗亦未休。香炉烟袅。浓淡卷舒终不老。寸碧千锺。人醉华胥月色中。


题孙方叔石泉亭


黎廷瑞

君不见山上石,可以搘明堂而柱宣室。
又不见石上泉,可以苏大旱而至丰年。
君隐非山隐於市,安有万丈苍崖千太水。
自言掇拾累巉岩,更复停瀦引清泚。
朝霏淡淡苔藓生,暮雨潇潇蛙黾喜。
餐松啖柏吾齿可以砺,誉尧非桀吾耳可以洗。
君家鼻祖子荆子,千年家法应如此。
一丘一壑真自足,坐守风烟终局促。
欲友子驾两黄鹄,香炉峰头看飞瀑。


雨中望灵山呈明远


韩元吉

骑曹公事日纷纷,荀令香炉欲罢薰。
冷雨定知还作雪,好山无奈只藏云。
看花便沉名何用,劝酒谁能耳不闻。
岁晚官仓尘满眼,只应清坐独输君。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①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① 香炉峰:又作“庐山”、“庐峰”。
② 挂席:又作“挂帆”。
③ 远公:晋代高僧慧远的尊称。


这首诗色彩淡素,浑成无迹,后人叹为“天籁”之作。上来四句,颇有气势,尺幅千里,一气直下。诗人用淡笔随意一挥,便把这江山胜处的风貌勾勒出来了,而且还传递了神情。
  试想在那千里烟波江上,扬帆而下,心境何等悠然。一路上也未始无山,但总不见名山,直到船泊浔阳城下,头一抬,那秀拔挺出的庐山就在眼前突兀而起,“啊,香炉峰,这才见到了你,果然名不虚传!”四句诗,一气呵成,到“始”字轻轻一点,舟中主人那欣然怡悦之情就显示出来了。
  香炉峰是庐山的秀中之秀,在不少诗人的歌咏中常见它美好的身影。“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望庐山瀑布》),在李白笔下,香炉峰青铜般的颜色,被红日映照,从云环雾绕中透射出紫色的烟霞,这色彩何等浓丽。
  李白用的是七彩交辉的浓笔,表现出他热烈奔放的激情和瑰玮绚烂的诗风。而此时的孟浩然只是怡悦而安详地观赏,领略这山色之美。因而他用的纯乎是水墨的淡笔,那么含蓄、空灵。从悠然遥望庐山的神情中,隐隐透出一种悠远的情思。
  诗人以上半首叙事,略微见景,稍带述情,落笔空灵;下半首以情带景,情是内在的,他又以空灵之笔来写,确如昔人评曰:“一片空灵”。
  香炉峰烟云飘逸,远“望”着的诗人,神思也随之悠然飘忽,引起种种遐想。诗人想起了东晋高僧慧远,他爱庐山,刺史桓伊为他在这里建造了一座禅舍名“东林精舍”。据云那处所是:“洞尽山美,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到这儿来的人都感到“神清而气肃”。这地方如此清幽,使人绝弃尘俗,当然也是为那些山林隐逸之士所向往的了。孟浩然是一位“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的人物,所以他那“永怀尘外踪”的情怀是不难理解的。
  诗人在遐想,深深怀念这位高僧的尘外幽踪,这时,夕阳斜照,忽然隐隐约约听到从远公安禅之地的东林寺里传来阵阵钟声,东林精舍近在眼前,而远公早作古人,高人不见,空闻钟声,心中不禁兴起一种无端的怅惘。“空”字情韵极为丰富。这儿是倒装句法,应该是先闻东林之钟然后得知精舍已“近”。这一结余音袅袅,含有不尽之意。且点出东林精舍,正是作者向往之处。“日暮”二字说明闻钟的时刻,“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加深了深远的意境;同时,也是点题。
  这首诗,诗人写来毫不费力,真有“挥毫落纸如云烟”之妙。诗人写出了“晚泊浔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倾羡。然而尽管“精舍”很“近”,诗人却不写登临拜谒,笔墨下到“空闻”而止,“望”而不即,悠然神远。难怪主“神韵”说的清人王士禛极为赞赏此诗,把它与李白诗“牛渚西江夜”并举,用以说明司空图《诗品》中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境,还说:“诗至此,色相俱空,真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钱仲联 徐永端)

感兴


李端

香炉最高顶,中有高人住。日暮下山来,月明上山去。